首頁>醫學新知
受孕前父親肥胖可能增加子代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統異常的風險

背景
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統異常的發生率為每萬名新生兒中4至60例。母體肥胖及其他風險因素已被廣泛認為是導致此類異常的關鍵因素。然而,父親肥胖對此風險的影響尚不明確。由於生育年齡男性中肥胖的普遍存在,迫切需要進一步研究父親肥胖與子代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統異常之間的潛在關聯性。
目的
本研究旨在確定父親肥胖與子代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統畸形風險之間的關聯。
方法
本研究為病例對照研究,對象為來自Notre Dame des Secours大學醫院數據庫的179名新生兒(91例病例,88例對照)。病例組為至少有一項先天性泌尿生殖異常的新生兒,該異常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的各種發育畸形;對照組為無任何先天性異常的新生兒。排除標準包括:母體肥胖、孕期感染、慢性疾病、早產、發育遲緩、使用輔助生殖技術受孕、物質濫用、唐氏綜合症及其他畸形。資料來源包括電話訪談、病歷和問卷調查。本研究的暴露變數為父親受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根據自報身高和體重計算。依照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導方針,BMI(kg/m²)在18.5至<25範圍內為健康體重,BMI≥25為過重,30至<35為肥胖I級,35至<40為肥胖II級,BMI≥40為肥胖III級。使用邏輯迴歸分析量化父親肥胖與子代泌尿生殖異常之間的關聯性。
結果
受孕時,病例組和對照組的父親BMI中位數(範圍)存在顯著差異(病例組:27.7(43–20.1),對照組:24.8(40.7–19.6);p < 0.0001)。邏輯迴歸分析顯示,相較於正常體重父親,過重父親在受孕時,其子代先天性畸形風險顯著增加(比值比OR = 4.44,95% CI = 2.1–9.1)。同樣,受孕時BMI為肥胖I級的父親,其子代患泌尿生殖異常的風險增加約八倍(OR = 8.62,95% CI = 2.91–25.52);BMI為肥胖II級的父親,其子代患此類異常的風險增加約5.75倍(OR = 5.75,95% CI = 0.96–34.44)。
討論與結論
我們發現,受孕前父親BMI越高,其子代泌尿生殖系統畸形的風險越高。研究結果顯示,應重視父親肥胖問題,以減少子代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統異常的風險。
Andrology. 2025;13:45–54.